栽培平菇、雞腿菇等食用菌,在原種接種后常常出現長勢不旺,菌絲稀疏的不正常情況,個別的甚至接種塊不萌發,這不僅影響栽培食用菌的產量,也使其品質大大下降,效益受到極大影響。
1、原因分析
(1)基料pH值偏高。食用菌菌絲的生長發育,大多喜微酸或弱堿條件,一般pH值應在5.5~7.5范圍。
(2)基料含水率偏高。一般原種基料含水率應調至65%左右,最高可達70%左右,超過75%時造成通透性差,嚴重者菌瓶下部呈水漬狀或有積水,菌絲在該環境下無法正常生長,呈束頭延伸是不得已而為之,嚴重者還將發生菌絲自溶現象。
(3)基料酸敗。根據長期實踐經驗,菌種生長出現異常(非污染現象),基料酸敗是主要原因之一。
(4)基料營養不豐富。大多數菇農喜歡從營養投放方面找原因,其實不然。即使使用純棉籽殼甚至是純玉米芯、純木屑基料,只要正常操作,菌絲也會正常生長,只是速度有所下降,絕不會出現上述現象,該原因可予排除。
2、采取的措施
(1)適當調配基料的pH值。平菇、雞腿菇等原種的基料,可參考下述基本配方:棉籽殼95公斤、麥麩5公斤、過磷酸鈣2公斤、石灰粉2~3公斤,尿素0.30公斤,水150~160公斤。平菇原種可在拌料后隨即裝瓶,雞腿菇基料應堆放發酵5天左右再裝瓶,因此可適量增加石灰粉用量。但進行裝瓶時基料應調pH值至8,經過滅菌后,pH可降至7~7.5,正好適合菌絲生長。
(2)掌握合適的含水率。生產中一般應掌握料水比在1:1.50~1.60之間,但如經堆放發酵處理時,可適量增加用水量,以補充發酵過程散失的水分。生產中大多采用手握法來測水分,可根據經驗判斷。但基料則無法測出水分,應當根據加水量和水分的流失以及補充情況靈活掌握,備有水分測定設備當然更好。
(3)及時進行滅菌處理,以殺死料內微生物。掌握好裝瓶(袋)的操作與滅菌處理間的時間距離,可有效地防止基料酸敗。一般要求是:裝瓶時應集中人力,最好使用機械操作,在離結束裝瓶前約1小時,將滅菌鍋進行加溫,使之產生蒸氣,滅菌室內溫度達到80℃左右。尤其是在5-9月份高溫季節,更要嚴格。此后一邊繼續裝瓶,一邊裝鍋,兩項工作基本同步結束,加大火力,使瓶內溫度盡快達到規定的100℃,此后小火維持沸騰即可。使用高壓滅菌設備時,也應使滅菌室預熱,以避免基料在達到規定溫度前產生酸敗。常壓滅菌應維持6~12小時,高壓滅菌壓力達0.15公斤力后維持2小時。